红星书评丨王昆《UN维和步兵营》:直抵战场的冷静述说

时间 • 2025-11-18 08:12:14
东方
步兵
作者
天边
小说

编者按:最近,军旅作家王昆的长篇非虚构《UN维和步兵营》和长篇小说《天边的莫云》相继出版,从不同视角书写当代军人形象,引起广泛关注。现役于联勤保障部队的王昆,因为在特种部队服役执行跳伞任务时,目睹了战友的牺牲,从而有感而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如今,他已在《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青年文学》《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等发表作品约200万字,出版长篇小说《天边的莫云》《六号哨位》《猎人日记》,长篇非虚构《终极猎人》《UN维和步兵营》《“红区”日志:火神山的日与夜》等多部专著,并凭借这些文学创作成果,成为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办作家研究生班的文学创作专业硕士。在建军节来临之际,红星新闻文化频道“红星书评”特别推荐王昆的两部长篇新作《UN维和步兵营》《天边的莫云》,以飨读者。

《UN维和步兵营》

直抵战场的冷静述说

——评王昆长篇非虚构《UN维和步兵营》

◎明珠

特种兵是军旅作家王昆创作路上的特色“符号”。从特种兵到维和步兵,则是王昆在“特战”路数上的一次延续。解放军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长篇非虚构《UN维和步兵营》,堪称王昆直抵战场的冷静述说。

《UN维和步兵营》,是以杨根思部队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经历为蓝本,在真实生活基础上,艺术再现了2016年7月8日南苏丹朱巴爆炸现场。历时近两年时间,王昆几乎遍访了参与那场维和战事所有的人和事,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细腻的情感笔触穿透了时空,使他笔下的英雄不再只是牺牲的维和烈士杨树鹏、李磊,而是默默存在维和一线、每天都会经历生存威胁和生死考验的“杨树鹏、李磊们”的故事。

中国自1990年开始,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截至2016年的27年间,已有19名军人殉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并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赞扬。《UN维和步兵营》里的维和官兵不乏一些80后、90后,甚至是95后也已经奔赴战场,在这里不光能看到战争的残酷,更能看到这些年轻的战士身上表现出来的青春洋溢和血气方刚。“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的语句从维和军人口中说出,掷地有声。

记得一位维和兄弟刚踏上那片热土就发了这样一个朋友圈:这里有着原始风土,却没有原始风情。正如文中描述,“队员们突然有了穿越千年回到‘原始社会’的感觉。”蚊虫肆虐、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加之当地民众饱尝饥饿、贫穷、战乱,尽管如此,杨根思部队的官兵积极发扬了“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三个不相信”精神,进行了一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战斗历程。

南苏丹气候炎热干燥,不适合农作物生长,而维和部队的蔬菜供应又极其短缺,这使得官兵平时想吃到新鲜叶菜都成了天方夜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官兵们集思广益,从“画图纸造水车”到“啃书本种菜园”,硬生生开垦出1000多平方米的菜地。而“馒头攻关小组”把一个个又酸又硬的“黑馒头”,变为了一屉屉又白又软的香甜馒头,给水官兵驾驭着“野马般乱窜的钻头开始驯服地向下掘进”,直至“丝丝细水伴着温热沙土从地下抽了出来。”这是中国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期间不断创下的历史纪录。这些在国内看似熟悉的小事搬到了万里之遥的非洲红土地上,熟悉但又陌生,平凡但又不简单。作者恰到好处的选取小角度切入大背景,呈现出中国军人战胜大自然的一种桀骜不驯的精神形态与从不言败的生命力量。然而,一切努力也没能阻止得了朱巴的战火,中国步兵们也随即迎来了自己维和任务中最为惊险的时光。

对于我们这一代军人,战争仿佛离我们很遥远,远得让我们觉得那只存在于小说、影视作品中。以至于上等兵蔡宇航患上了“战前综合征”,心里暗自想:能碰见这种情况真是不容易,终于能感受一把。然而这种不同意义上的“闻战而喜”,很快被严峻的任务所驱散,这是要真“打仗”了。

还原真实,还要升华真实。战争与和平、生命与人性的思考在王昆的笔下时时叩击着读者心扉。比如,作者泼墨描写了一个有着5年“兵龄”的12岁少年反抗缴械的故事,少年说,“我不交,我交了就不安全了,如果他们攻击我,我怎么办?”是啊,作者在这里没有去辩解。战乱打碎了当地的社会公理并践踏了生存法则,武器在某些时候就是生存的可靠保障。

虽然南苏丹维和步兵营战事渐行渐远,但这些战事却使全社会对军人这一职业的尊崇与日俱增,这就是再现维和步兵营战事的价值所在,也是作者创作《UN维和步兵营》的深切寄托。

总的来说,《UN维和步兵营》着眼于平凡军人事迹,以“中国维和步兵营”形象突出中国军人在国际上格外令人自豪的形象,在讲述当代现实主义题材故事时别具一格。

军旅作家王昆

让生命之花在高原盛放

——读王昆长篇小说《天边的莫云》

◎张俊平

王昆是近年来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行走”是他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从祖国的海防一线到内陆边疆,军人出身的王昆闻令即起,动辄千里之行,数月之久,在行走中,一部部情感丰沛、扎实稳健的作品也接连而出,我所知道的就有去年的长篇非虚构《六号哨位》,以及今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天边的莫云》。

《天边的莫云》脱胎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是一部反映我国医疗援助工作的现实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王昆曾有4年时间担任解放军援助玉树医疗队队员,其间,耳闻目睹了医疗援助过程中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

《天边的莫云》

相较于王昆以往的作品,《天边的莫云》呈现出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过去那种热烈明快、单刀直入的叙事风格转为舒缓起伏、张弛有度,显示了作者从容余裕的创作心态。小说的故事时间只有数月,以主人公东方玉音为首的医疗小队来到海拔接近5000米的莫云乡,开展高原牧民肝包虫病的筛查工作,从格云村到结绕村,克服重重阻力,救死扶伤,不仅赢得了牧民的尊敬与理解,也收获了心灵的洗礼。在故事的主线外,作者对当地风土民情、自然景观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而一些留白和闲笔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小说的阅读趣味,也在体量上为小说进行了有机的扩容,这在王昆以前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显示了作者在叙事技法上的日益成熟。

在叙事结构上,《天边的莫云》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在故事时间的推进中让人物次第登场,在人物性格的差异中呈现矛盾,让小说在人物的悲伤与欢乐、失望与希望、误解与和解中完美落幕。

在东方玉音之外,小说着力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藏族同胞真实的生存和生活样态。藏族姑娘格桑拉姆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沙日塘草场的第一个大学生,最有可能接受现代医学理念的她却对西医怀有极大的偏见,在与东方玉音的冲突中暴露出她自负又自卑的心理。东方玉音“以德报怨”,用仁心仁术换回了格桑拉姆的理解与友情,爱的力量跨越了冲突与差异,也弥合了格桑拉姆心灵上的分裂状态。丹增喇嘛是沙日塘草场的精神象征,对现代文明的深刻认知让他对医疗队和现代医学持包容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方玉音对现代人生存境况的思考。如果说洛扎曼巴对现代医学还抱有犹疑和观望的态度的话,索朗央金则代表了年青一代对现代文明的理解与接受。老人次仁央宗的不幸遭遇让我们扼腕,并深感现代医学对于人民健康的重要意义,拉珍欧珠的死让我们慨叹如花生命的凋零,也提醒着我们医疗援助工作的任重道远。

军旅作家王昆

《天边的莫云》固然在取材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它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处理医疗扶贫这一重大现实题材,在当下众多的扶贫题材作品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王昆身体力行的特殊经历、对扶贫工作的深切体察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情观照,则赋予了这篇小说更加丰富的内涵,使得小说具有现实而普遍的意义。

小说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于为我们再现了医疗援助工作的艰辛与伟大。东方玉音巡诊的莫云乡,6000平方公里的草场零星散布着不足6000人,平均海拔4800米的高原雪域考验着每个医疗队员的生理极限,而巡诊最大的难度还不在于此。牧民们囿于地域和认识上的局限,每每将小病拖成大病,次仁央宗家的悲剧在牧区并非个例。唤起牧民们科学的生命健康意识,呵护每一个如拉珍欧珠一般的孩子,让他们的生命之花在高原盛放,是“金珠玛米”“东方曼巴”们的使命,更是来自国家的深情关切。在小说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像老周和郭宗旺一样的人响应国家号召,医疗扶贫、绿色扶贫、教育扶贫……正在形成一股合力,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催生更加富裕、健康、美丽的面貌,《天边的莫云》恰恰为我们揭开了这一伟大的事业的冰山一角。

小说在东方玉音身上倾注了大量笔墨,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她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和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思考,这是小说的另一重意义所在。在作者的笔下,东方玉音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现代女性,她既有坚韧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也有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高原巡诊之旅对于她来说既是一次生理和意志的考验,也是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牧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始终保持心灵的纯净和信仰的坚定,他们将生存的艰难和生理上的疾苦视作修心必需的过程,乐天知命,不争不抢,在最接近天空的地方涵养纯粹的精神世界;老周、郭宗旺们扎根高原,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在单调艰苦的环境中感受到生命的快乐,这对于生活在繁华喧闹、物质充盈的都市中的现代人来说,未尝不是一面镜鉴。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追求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东方玉音也是王昆带给我们的问题。

编辑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