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最早报道南京大屠杀,王火从事文学创作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今年恰逢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王火的一百岁华诞,也是王火从事文学创作八十周年。今(15)日上午,四川省作家协会“王火从事文学创作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因为不能亲临现场,王火特别录制了长达6分多钟的视频,对自己的文学事业进行了回顾。视频中,他神采奕奕:“我就快100岁了,想要讲的话很多……”王火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来对他的作品进行研讨:“最近,我常常回想过去很多事情,很感慨。年轻的时候,我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的座右铭,我也始终践行。我认为,人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我一直在做,努力在做。”
今年春天,王火在家接受红星新闻专访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等与各方研究学者、出版人或到现场或以在线方式出席了会议。
“王火厚重的巨著《战争和人》是独特又永恒的文学奇迹。”施战军评价。在场的所有专家、学者都对《战争和人》给予了高度评价。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王火成为全国第一批报道南京大屠杀的记者,采访了李秀英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抗争,身中72刀。王火把她写进自己的小说里。在他的笔下,李秀英化为一个名为庄嫂的妇女,宁死不屈。王火对战争的所言所悟、所爱所恨,化为《战争和人》三部曲,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他曾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我把它写出来。我就觉得,我对得起历史了。”
施战军谈到,写抗战的很多,经典少,而《战争和人》肯定已经是经典;涉及南京大屠杀的更少,而《战争和人》把国难写到了肉体和灵魂之中。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陈思广分析了《战争与人》中的人物童霜威,评价他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国民党知识分子型高级官员向革命民主派转变的典型,“‘去想一想幸福的由来和人生的意义,去想一想历史的借鉴和中国的命运,去想一想希望、信念、理想、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去想一想历史必由之路。’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与现实意义。”
阿来站在黄河源头边,拍摄了祝福视频,他说,在王火快满100周岁的时候,希望表达自己最纯正的敬意,以及最热烈的祝贺。
毛渝川成都商报记者乔雪阳
编辑蒋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