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一首歌花了几十万,诱导消费的音乐App应去虚火
这样的数字音乐行业,看起来“版权”得到了维护,市场也红红火火,实则充斥着大量泡沫和“虚火”。
数字音乐领域的一个奇特现象,近日引发了网络讨论。据报道,在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和QQ音乐等音乐APP里,用户在购买一首歌的版权之后,可以播放音乐,但购买界面依然存在。有同一用户重复花钱购买同一个作品,重复频率从数十次到数十万次不等。有的消费者在一首歌上就花了几十万元。
重复“”音乐作品,到底有多夸张?据调查,在某专辑的榜单上,有一个账号最高购买了同一张专辑重复达32万次,消费达数十万元。看到这个数据,不少网友都惊掉了下巴——这哪是为听歌“”版权,分明是疯狂“打榜”“刷流量”追星。也难怪有人感叹,“你把自己当粉丝,人家却把你当提款机。”
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方面,在粉丝经济和流量经济的助推下,不少粉丝纷纷挺身而出,为自己的“爱豆”疯狂打榜,以求拉升“爱豆”的作品成交量和热度,维持“爱豆”的高曝光率;另一方面,音乐类App也敏锐地瞅准这一市场,设置出诸如“冠亚季军榜单”、“520”“1314”默认选项等各类规则各异的玩法,煽风点火,诱导重复消费。
这样的数字音乐行业,看起来“版权”得到了维护,市场也红红火火,实则充斥着大量泡沫和“虚火”。如果不加以及时干预和预警,将带来多重负面效应。
最直接的,主要靠金钱堆积的疯狂“打榜”,会进一步刺激粉丝尤其是学生、未成年人群体盲目攀比追星和非理性消费,为个人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不利于为青少年树立起良好的成长导向。与此同时,失范的“打榜”“刷流量”行为,也可能在无形中驱动各类音乐App的逐利胃口。
此外,类似诱导重复消费的行为,也涉嫌违法。有知识产权专家就认为,音乐App利用“粉丝”的“打榜”心态重复购买专辑所获得的利益,属于不正当收益。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重复消费的钱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并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所贡献。那么,如果未成年人因偷偷“打榜”遭遇巨大经济损失后,能否追回?值得追问。
其实,音乐App领域的套路并不新鲜。国家网信办在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中,就点名批评了微博、豆瓣等平台存在大量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打榜、大额消费等行为,并视违规情节和问题性质,依法分别采取了约谈、责令限期整改、停止相关功能等处罚措施。如今,音乐App的乱象被媒体曝光,可看作是一条举报线索。接下来,有必要将该领域出现的各种乱象,纳入规范和常态化监管的视野。
数据显示,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达250.2亿元,预计2021年有望达到317.6亿元。如此体量庞大的市场,应当是规范健康、竞争有序的,而不是“打榜”疯狂,虚火旺盛。对数字音乐市场的怪现象果断喊停,也该提上日程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林风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