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金钟·成都,一场“双向奔赴”的成全

时间 • 2025-11-20 02:04:08
城市
音乐
成都

相互欣赏,相互成就

随着颁奖典礼暨闭幕式音乐会敲下最后一个音符,金钟奖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这个10月,成都和中国音乐金钟奖,又一次“双向奔赴”。过去10多天,每一个赛场,每一次演出,漫溢优美的音符和动人的乐章,为城市平添艺术和文化气息,为市民带来精神愉悦与富足。

金钟奖是全国最高水准的音乐赛事,它以纯粹性赢得口碑,以专业性打造权威,是音乐人梦寐以求的殿堂。今年的金钟奖,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创新:

比如,决赛全部采用交响乐团伴奏、协奏,这是金钟奖史上首次声乐决赛有乐团伴奏。这样的金钟奖,遵从赛事规则,呈现艺术效果,表达对音乐孜孜不断的极致追求。

比如,大赛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开放观赏途径,撩开国家级奖项的高贵面纱,与大众零距离接触。不仅有超过1.28亿人次观看了比赛直播,系列短视频也在朋友圈、抖音、B站等刷屏。这样的金钟奖,打破圈层束缚,凸显社会影响力,更突出音乐的导向意义与文化责任。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典礼暨闭幕式音乐会现场

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高楼林立,而在文化、精神、品质。成都作为一座常住人口超两千万的超大城市,其文化品质理应与城市能级相匹配。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到,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音乐是生活最美的一面。举办金钟奖,恰是遵循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要求。以大赛为支点,撬动市民的品质生活;以活动为依托,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本次比赛时间不长,却为成都市民提供了分量十足的音乐现场。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声乐(美声)、声乐(民族)、古筝四个项目的44场高水准音乐比赛,以及与成都本地音乐品牌“蓉城之秋”联合推出六台专场音乐会,实现了国家级音乐赛事与城市音乐品牌活动的深度联动,也满足了成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要求,让“高品质生活”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变得可触、可感、可听。

金钟奖奏响成都,绝不是偶然。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音乐底蕴,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被誉为爱情经典,杜甫笔下的“锦城丝管日纷纷”描绘了城市音乐的盛况。今天的成都,既诞生了享誉世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廖昌永,也有流行乐坛李宇春、张靓颖等实力唱将,还有弹着吉他唱着民谣的歌手,带着《成都》等耳熟能详的歌曲从这里开启梦想。

音乐,是成都重要的城市符号,也是人类共同的沟通语言。成都致力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音乐是最好的切入口。目前,成都已连续举办两届金钟奖,如此高级别赛事的加持,不仅是对成都音乐发展的肯定,也拉升了本土音乐品牌“蓉城之秋”的能级,敲下成都进阶“国际音乐之都”的最强音。金钟奖因成都而开创新格局,成都也因金钟奖备受关注。成都与金钟奖的这场“双向奔赴”,既是相互欣赏,更是相互成就。

红星新闻评论员黄静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