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对重症患者评估,准确率100%!国家卫健委详解新技术如何助力诊疗

时间 • 2025-11-09 01:04:01
患者
医疗
医院

9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六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进展成效。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了互联网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医疗机构的应用情况。

据悉,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31个省开展5G+医疗健康创新试点项目987项,浙江、安徽等15个省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和社会治理实验,山东、海南等12个省开展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发布会现场

一是提升基层医生服务能力。安徽应用智医助理系统,提供常见病辅助诊疗、医嘱和门诊病历质控、慢病个性化管理等功能,3年来已覆盖全省169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7万个村卫生室,提供辅助诊疗2.8亿余次,基层高血压控制率达到69.3%,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二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浙江通过提供自助结算、诊间结算、移动终端结算等智慧结算方式,方便患者结算费用,门诊智慧结算率达79.1%,提升了患者就医便捷性。上海应用精准预约和智能预问诊系统,三级医院平均候诊排队时间低于30分钟,初步实现“候诊即就诊”。

三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北医三院在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智能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实现处方自动审核、不合理处方拦截等功能,1年来审核处方30多万张,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安全和质量。

四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浙江省的浙江医院应用智能重症医学辅助决策系统,1年来使用1600余次,重症患者评估准确率达到100%,脓毒症预测准确率89%,死亡风险预测准确率93%。上海瑞金医院集成视觉、触觉等传感器研制智能监测床,有效监测患者行为状态,无感获取患者呼吸、脉搏、心电等生命体征信息,实时提醒预警,2年来已监测住院患者1.33万例,患者院内不良事件率下降50%。

五是提升患者康复效率。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山东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应用康复训练机器人,帮助瘫痪患者改善或恢复四肢运动功能,1年来治疗患者3万余例,有效提高康复治疗针对性,缩短康复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六是提高医生工作效率。福建省立医院应用智能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采集口腔门诊病历和超声检查结果,大大减轻了医生病历书写时间。

七是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上海应用人工智能搜救机器犬,实现地震、火灾等应急救援现场的地形勘探、生命搜救和医疗急救物资配送,指导现场医生救治和急救资源部署调度,提升应急救援的处置能力。

医疗信息化正在由提高效率为主转向辅助临床和管理决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伟宪介绍了医疗信息化在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医疗效率,规范医疗行为方面起到的作用。

据介绍,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主要通过信息化系统来规范医疗行为、固化医疗流程,实现闭环管理,避免发生低级差错,比如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唯一身份识别。其次是,广泛应用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实现医疗行为的事中提醒;通过监测医师诊疗方案以及医疗行为,提出风险预警建议。例如,阜外医院通过上线抗菌药物监控系统,及时提醒医师、患者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既保证了临床疗效,又降低了心脏外科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提升医疗诊疗效率方面,通过信息化系统来提升业务流转以及数据共享效率的同时,医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了部分的重复性、简单的医疗活动。例如,阜外医院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对2万余名出院患者进行随访以及健康管理。

医疗行为管理方面,通过信息系统,一是“守住入口”,对医疗人员、技术、药品、设备以及耗材使用加强准入、授权管理,最大限度保证医疗安全。二是进行持续监测,用数据说话,构建医疗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且进行持续性的效果评价,形成良性循环。例如,通过信息化对临床医用耗材情况进行持续监测。杨伟宪表示,冠脉支架集采以来,阜外医院国产支架以及进口支架使用比例,与集采之前没有显著变化,且各项医疗质量指标保持平稳,患者满意度也保持在98%以上。以心脏外科手术为例,通过信息化监测反馈手术各个时间节点的数据,推送给医生,促使医生主动优化医疗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手术全程科学用血,对比信息化管理之前,手术时长显著缩短,人均血浆使用量也明显下降。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余冬梅郭宇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