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任健:打造全国最大的农村文化博物馆,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今天(6月30日),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四川省举行“两优一先”表彰大会,授予吴俊江等299名共产党员“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追授陈文俊同志“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授予刘荣富等200名党务工作者“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授予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党委等300个党组织“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任健
有着30年党龄的郫都区先锋村党组织书记任健获得了“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在党的100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受此荣誉,倍感荣幸,兴奋!感谢组织!”表彰大会结束已经过去快3个小时,他激动的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复。
前几年,眼看着农村越来越现代化,不少村民的农具闲置起来,不少人也开始往城里搬。这让有着土地情结的任健有些着急,“我们郫都区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如果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非常可惜。”他从东郊记忆得到了启发,“它们集中展示了我们成都的工业文化,那我们咋不能搞个载体来承载和展示我们的农耕文化呢?”
任健想,干脆就把这里做成“农夫记忆”博物馆,并以此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面貌提升。“要建设就要花钱,钱从哪里来是我们遇到的第一道难关。”任健说,经过村上集体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花少钱办大事。“反正很多农具都已经被闲置了,何不发动大家的积极性,一起捐建这个博物馆?”任健回忆。
可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做博物馆的想法并未得到所有村民的支持,甚至有些人认为在农村做博物馆没有出路。但任健没有气馁,“村里的广播、村里的各种微信群都被我们用来做宣传,动员大家来共建共享。”他自己也率先捐出了自己家的拌桶、算盘、老式钟。此外,那一阵子,只要听到老百姓反映哪些村民家里有闲置的农具,他就到村民家里去做工作。最终,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博物馆还是建成了。
任健带头以“农夫记忆”为特色,配套建成支部农场、先锋公社、党群服务中心、农夫晒坝、三味书屋等20余处景观,完成全国最大的展现农村文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集陈列式、场景式、体验式于一体的“农夫记忆”博物馆建设,全馆占地600余亩,其中,博物馆一区陈列式展出农耕器具、农时讲解、传统农房等故事。博物馆二区场景式展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管理机制,还原公社、大队部、晒坝等点位,与现代党群中心实景遥相辉映。博物馆三区体验式再现川西民居院落、耕读传家意境,复原三味书屋、农夫学堂和牛棚、猪圈、市集等小景。
有了基础,任健的目标就完成了第一步。随后,他带领大伙以此为突破口,创新推出品味农耕文化、体验农夫劳作、感受川西民俗、回归田园生活等特色旅游,依托农耕文化,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幅“田园幽美、人文醇美、经济富美、生活和美、村庄秀美”的美丽画卷在先锋村悄然展开。
“现在我们这里还是研学基地,很多学校的学生来我们这里认识农作物,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知识,同时还可以体验农事。”他说,如今,一年来此研学的学生和游客加起来有1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翻番,村民也通过开民宿、做餐饮等增加了自己的家庭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年收入50万增加到100万,村民的个人年收入增加了近30%,现在大概是接近4万元的收入。”
在任健看来,先锋村精彩的未来还更加值得期待。他向记者透露,自己未来的三大计划已经有了雏形。“第一,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把党建工作做实做细,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开展党员产业示范帮扶促进计划。第二,以农夫记忆为主题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新开辟农夫市集、农夫水街、农中书院、青春里等新产业及新消费场景,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第三,深化乡村治理,经营村庄,宅基地改革,让先锋村越来越好!”
红星新闻记者龚靖杰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